菜单

北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实施草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教育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北京大学决定开展“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简称“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为国家和人类在基础学科培养优秀的专业学术创新人才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要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能够成长为相关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家队伍。

本计划是北京大学多样性与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元培教学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实践、大胆创新,通过“计划”的实施来探索一条适应国情、适应校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基础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与新模式,进而带动全校各学科优秀学术人才的培养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基本原则

在基础学科领域选拔优秀本科生,通过创新培养方式和营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探索与构筑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是学校本科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计划”的实施中我们要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传承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学术传统,认真总结北京大学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根据学科特点和国际发展前沿,遵循学科人才培养的规律来确定我们的培养目标与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2、坚持学科综合,通过院系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加强交叉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坚持本科与研究生培养的结合,要把受“计划”支持的学生培养与将来的研究生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总体规划与考虑。在本科学习阶段要打好基础,培养兴趣,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培养

3、要学习和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与北大校情开展工作。要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与条件开展国际化培养。

4、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培养和树立他们热爱祖国、勤奋努力、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人生目标与奋斗精神;要发挥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的传统优势与特色,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环境,通过“第二课堂”等多种途径实行全方位育人。

 

重点工作 

根据教育部试验计划要求,本工作首先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环境科学六个领域进行,同时也在基础文科院系开展“古典语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试验工作。学校其他基础学科可参照教育部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纳入学校或国家计划。本计划实施的重点工作如下:

1.学生遴选

(1)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六个领域设立六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学生约在20人左右;设立由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和外语学院跨院系的基础文科项目组开展“古典语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试验。

(2)项目组学生主要在相关学科院系和“元培”学院一年级优秀学生中遴选,依照学科特点,一般在低年级进入项目组开始培养。在学生的选拔中一定要对学生的学术兴趣、创新精神和发展潜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并实行动态的选拔机制,即每年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现以及学术发展潜力等方面综合因素进行适当调整。

(3)在本科招生方面实行改革,根据学科特点,对于特别优秀的高中生争取通过学校自主招生的方式招收入校进行培养。

2.教师队伍

(1)各项目组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开展学生的培养工作,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一批优秀的教师和学术带头人担任课程教学与学生科研指导工作;发挥北京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鼓励成立跨院系、跨学科的课程教学组和导师指导组,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性培养。

(2)聘请国际知名学者和大师主持项目或参加教学与学生的科研指导工作。聘请高水平的外籍教师,为学生开设英语授课的专业课和讨论班。形成一支规模适宜的高水平海外指导教师队伍。

(3)确保导师制的落实,项目组的每一位学生至少有一名高水平指导教师。同时,聘请有热情、责任心强的优秀年轻教师作为辅导员,保持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了解和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其它方面的困难与问题,并及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

3.教学改革

(1)贯彻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原则,要瞄准国际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点制订培养计划和开展教学工作。在专业选择、毕业学分与学习期限、课程教学、实习与实践等方面给与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2)根据项目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要求,项目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由学校和学院的相关公共基础与专业课程以及为项目组学生单独开设的课程两部分构成,对于后者课程的设计要特别注重学科的前沿与交叉,在教学中坚持贯彻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3)在低年级通过开展扎实的基础课学习以及开设低年级讨论班、读书班、学术讲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指导等方式以夯实基础、培养兴趣,并争取一部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科研的初步训练;在高年级阶段则要通过高水平的具有学科基础、前沿和交叉特点的研究性课程、高年级读书班与讨论班、学术报告与讲座、导师指导下的个人或小组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举措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学术视野和学习与研究能力有显著提高。

(4)课程教学必须选用国内外精品教材,并且提供一定的国内外优秀教材为教学参考资料;对于为“计划”单独开设的课程应该注重选取学科基础、前沿和交叉领域中的经典教材;特殊课程及交叉学科课程等可以自主编写与之相适合的教材;根据学科特点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学术专著与学术论文作为课程的学习内容或参考文献。

(5)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在进行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改革创新的进程中积极开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创新。要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实践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及其实践;注重教学与实践和研究的结合

(6)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一部分优秀学生在国内攻读研究生,对于具有发展潜力且愿意在国内继续读研的优秀学生应该为他们制订更为长期、系统的培养计划和提供持续性支持,实行本、研一体化培养

4.国际合作

(1)依托学校已有的,并积极开拓建设新的与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项目,把优秀的学生以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学习和考察等方式和渠道分批、分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开拓学生国际学术视野。

(2)发挥北京大学国际合作的优势,构建高水平国际联合培养平台。通过邀请国际知名的大师和学者来学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开设课程与举办学术讲座、担任项目负责人或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尽早接触学科国际前沿。

(3)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习班和学科竞赛等,学校将提供积极支持。

(4)要为在国内继续攻读研究生的优秀学生积极创造国际化培养的条件,在研学习期间争取送到国际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学者那里进行学习交流或实行联合培养。

5.学生工作

学校和院系的学工部门以及各级领导与教师都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学生的“两课”、社会实习与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等都要开展新的工作模式与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6.条件支持

(1)学校各教学实验室,特别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等要全面对项目学生开放,并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2)学校与院系的图书馆与资料室,学校的计算中心及院系的计算机房要积极面向学生开放,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与网络化教学与科研资源。

(3)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改善学习与工作环境,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学金与研究经费等方式改善学生学习与生活条件。

7.机制创新

要在拔尖学生个性化培养机制、高水平多学科综合培养机制、国际化交流与培养机制、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条件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探索与稳妥的改革创新,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完善机制。

 

四、组织管理

(1)成立北京大学“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领导小组、专家委员和工作委员会,分别负责“计划”的总体设计与领导、学术规划与把关、组织实施与协调等工作;相关院系成立领导小组与学术指导委员会负责各个“计划”项目的具体执行。

(2)教务长办公室牵头负责协调学校教务部、研究生院、人事部、财务部、国际合作部、实验室设备部、学工部、团委、图书馆、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及后勤系统等职能部门,做好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3)在教务部设立“北京大学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工作办公室,主要承担“计划”工作委员会事务性工作以及与院系的联络沟通等。

 

五、经费使用与管理

(1)经费主要来源由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拨款学校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于项目经费配套支持。

(2)经费主要用于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和学者授课以及学业指导、学生国际交流、科研训练、奖学金以及开展学术活动和校际交流等。

(3)相关院系在经费管理与使用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相关文件执行。

本方案由“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工作委员会负责解释。

 

北京大学

2011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