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关于设置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的通知

校发[2000]123号

为了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从2000年9月开始在全校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以下简称通选课)。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选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打通专业,拓宽基础,强化素质,为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打下基础。

通选课的特点是只对学生提出在若干最基本的学科领域的学分要求,至于选什么课,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决定,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钻研,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 遴选标准: 

(1)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方法。

(2)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和基础知识。

(3)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

(6)有利于从综合角度掌握经典著作的基本精神,启迪思路。

(7)有利于学生选修著名学者的特色课。

(8)有利于学生对现有的一级学科有基本了解。

  • 通选课划分为五个基本领域:

A、数学与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哲学与心理学

D、历史学

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

通选课是对现行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学校将根据通选课的教学工作量计算编制。通选课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骨干承担。课程内容重在启发思想、传授方法,而非讲授知识细节。应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一门课一般为每周2学时,在一学期内完成。 

通选课采取逐步建设和不断更新的方法。目前一是从原有的全校公共选修课中精选符合要求的课程,二是各院系按照通选课要求申报的新课。学校在各院系申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审筛选。学校将对部分课程采取招标的办法进行建设。计划课程规模为150至200门,并每年更新其中的10-15%。各院系的专业基础课原则上都应对其它院系开放。当前,在通选课资源还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学生跨院系选修这类课程可以视为通选课,计入通选课学分。

 

三、实施办法

  1. 通选课从2000年9月开设。2000年9月后入学的新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16学分的通选课。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学分,在E领域选修至少4学分,其中须有1门艺术课程。获得人文社会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在A领域至少选修4学分。 
  2. 1999级学生应至少修读8学分,1998级学生应至少修读6学分,选修领域不限。1997年级以前的学生不作具体要求。 
  3. 原教学计划总学分不变。大学英语课由14学分减为12学分,其它公共必修课和各院系的必修课基本不变。原文理互选课、艺术选修课学分纳入通选课学分,不再另外要求。理科的大学语文课学分也纳入通选课学分。 
  4. 各院系也应对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作适当压缩。 
  5. 个别院系如果对通选课总学分和选修领域有特殊要求,可同教务部协商调整。 

 

北京大学

2000年8月29日

 

附:对通选课课程教学的若干要求

通选课的设置是我校加强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教学重点,并非仅仅传授某种专门的知识,而是启发思想,培养自主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攀登学术高峰的道路上、多向的社会流动中,面对多变的挑战和机遇,能够批判性地思维,创造性地工作,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为此,通选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1.尽力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2.教学重点应是启迪思路,讲解方法和知识的要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细节或事情的详细经过应当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去掌握。 

3.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办法,检测学生读书的质和量。 

4.课堂讨论是通选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课的讨论可以分组进行,聘请助教协助组织和主持。 

5.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应由考勤、讨论、作业、考试等多种检测指标来决定。每课的作业不宜少于两次,作业的批改也可由助教分担。考试内容应能检测学生读书和自主学习的情况。 

6.开课时即应发给学生教学大纲,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要求、大致的进度、基本参考资料目录、成绩考察办法,以及上课时间、地点、课程编号、教师姓名、联系办法等。 

7.鼓励使用先进教学手段,提倡运用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8.学校将分批对通选课的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