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北京大学“十四五”教材建设规划

 

校发[2021]237号

(2021年11月24日第1039次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材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材委员会《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和教育部四个相关管理办法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国家事权,统筹推进教材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适应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要求,以提升教材质量为核心,以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引领,全面推进北京大学教材体系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和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制订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规范教材建设和选用管理。充分发挥我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建立高素质教材编写队伍。编写出版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教材。

三、建设原则

(一)强化育人功能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党对教材建设的领导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政治把关,突出教材思想性,防范错误政治观点和思潮渗透,通过优秀教材引导学生立德成才,健康成长

(二)推进教学发展

注重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紧密围绕教学发展和改革需要开展教材建设。教材编写反映学科核心知识体系和教学科研的最新进展,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突出建设重点

重点支持专业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跨学科建设项目核心课程教材建设,重点支持院系建设具有学科特点和北大特色的系列教材,重点支持新形态教材建设和经典教材修订工作。

(四)提升教材质量

充分发挥北大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统筹优质学科和学术资源,集中各学科骨干力量,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建设一批具有北大特色的精品教材。建立教材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确保教材建设和教材选用质量。

四、工作任务

(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

及时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推动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介绍与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体现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实现进课程教材全覆盖。

(二)加强教材选用管理

落实教育部教材管理办法,加大教材选用审核力度,严格执行教材选用标准、程序,“凡选必审”,严把政治关、学术关、适用关,确保经过严格审核的优秀教材进课堂。

进一步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加强工程教材使用情况督查和年报工作,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马工程重点教材培训活动。

(三)着力构建具有北大特色的教材体系

加强理学工学医学基础学科教材建设,打造一批反映世界先进水平的自然科学教材。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支持体现中国特色、具有中国品格、解决中国问题的高水平教材编写出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走向世界。

加强教材育人功能,建设一批体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兼具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的课程思政教材。

加强交叉学科教材建设,满足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支持多种介质综合利用的新形态教材建设,加大建设规模,拓宽教材类型,满足师生教与学的新需求。

加强经典教材传承与创新,支持一批水平高、效果好、影响力大的优秀教材根据理论和实践最新发展及时修订。

加强统筹规划,持续推进具有学科优势和特点的院系系列教材建设。

(四)加强教材研究

继续支持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开展工作,努力推动其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水平和能力。

继续支持校级教材研究与建设基地建设和发展,支持校级教材研究项目,开展教材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把握教材建设规律和特性,研究教材创新方向和思路,提升教材建设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教材管理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化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学校党委在教材工作中负总责。进一步落实院系和院系党委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委员会及有关职能部门在教材建设和使用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党委领导、全校统筹、部门协动、院系主责、教师重视”的具有北大特色的教材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促进管理规范化。

(二)加强教材队伍建设

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优秀人才参与教材建设,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教材建设梯队,为教材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教材成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教材编写出版计入教师教学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开展优秀教材评选及奖励工作,表彰优秀教材及主编,带动更多的教师投入教材建设。

完善教材审核专家队伍,充分发挥审核专家在教材建设、选用和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切实提高教材质量。

(三)强化经费保障

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教材建设立项(含高水平修订教材)支持力度和优秀教材奖励力度。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教材研究和教材基地建设。

(四)推进教材工作信息化

研发教材工作管理系统,建立教材工作数据库,完善系统功能,优化工作流程,实现教材项目网上申报、评审和管理,进一步提升教材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