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修订)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教育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深化对人类文明传统的理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
(2) 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3) 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艺术境界,拓展国际视野;
(4) 提高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修读要求
通识教育课程修读总学分为12学分,具体要求如下:
(1) 至少修读一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称“通识核心课”),且在4个课程系列中每个系列至少修读2学分;
(2) 原则上不允许以专业课替代通识教育课程学分;
(3) 本院系开设的通识课程不计入学生毕业所需的通识课程学分;
(4) 建议合理分配修读时间,每学期修读1门课程。
三、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以下4个系列,每个系列均包含通识核心课、通选课,各系列教学目的如下:
系列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
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系列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使学生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系列III.艺术与人文
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和人文情怀。
系列IV.数学、自然与技术
向学生打开自然世界,以科学思维和方法展现大自然内在的法则,使学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通识教育课程目录每学期更新,请参见每学期选课手册。
四、考核与成绩评定
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按照《北京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北京大学本科考试工作与学习纪律管理规定》《北京大学本科生成绩评定和记载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由各课程确定。
教务部